4月21日是海原縣閩寧紡織園工人的休息日,但女工李慧芬卻來到車間忙著加班。她常年獨自一人帶著兩個孩子生活,如今靠生產羽絨服、秋衣秋褲等服裝,她在紡織園每月收入兩三千元不等。“很感謝閩寧紡織園給我帶來一份工作,藍常委和許助理經常來廠里,很關心我們的收入和生活條件,我們特別高興。”李慧芬說。
李慧芬說的藍常委和許助理是福建省選派到寧夏貧困地區掛職幫扶的干部,現任海原縣委常委、副縣長藍主保和海原縣政府黨組成員、縣長助理許坤煌。
福建掛職海原的援寧干部藍主保(右二)和許坤煌(左一),在海原縣三河鎮入戶了解貧困戶的養殖情況。
“對于海原的貧困狀況,我們還是有心理準備的,過來就是為了兩地合作共同扶貧的。”藍主保說。
雖然有心理準備,但海原縣和福建無論從氣候、飲食還是語言、習俗都存在巨大差異,他們確實花了一段時間適應,尤其是畬族人藍主保。飲食不習慣,他們就很餓了再吃、很渴了再喝。語言、習俗不懂,他們準備了記事本,把自己認為重要的都記下來,業余時間就一遍遍地學習、請教,直到學懂弄通。
2016年11月,根據閩寧兩省區對口扶貧協作安排,福建漳州市(漳浦縣)對口扶貧海原縣。兩年多來,福建在海原的掛職干部發揮積極作用,堅持“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協作、共同發展”和“以漳州(漳浦)所能,補海原所需”的原則,緊密對接,積極探索對口扶貧協作的新模式新機制,建立并實施對口協作計劃,推動海原縣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扎實深入開展。
2019年3月20日,在藍主保和許坤煌的反復協調溝通和海原縣的高度重視下,深圳卡立方集團等3家企業與海原縣政府簽訂協議,決定落地入駐海原縣閩寧產業園,這意味著海原縣服裝加工業已實現單個企業到園區發展的“聚”變。
閩寧產業園就是福建掛職海原援寧干部奮斗成效的一個縮影。
2017年上半年,福建鴻興紡織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劍輝,隨同漳浦黨政考察團赴海原考察交流,福建省第十批援寧工作隊海原工作組主動與鴻興紡織集團對接,充分推介海原縣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及充足的勞動力優勢。經多次洽談,該集團決定在海原投資興辦閩寧紡織園。
2017年12月,海原縣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首個工業項目——閩寧紡織加工廠正式投產。如今已發展壯大成為一個集服飾研發設計、生產銷售于一體的現代化服裝企業,生產以運動裝、羽絨服、棉服、衛星定位校服及棉被套床上用品等為主的五大支柱生產品類。企業以產業園為公司總部,輻射運營周邊鄉鎮扶貧車間發展,形成了以紡織廠這個“點”帶產業園這根“線”發展,再由產業園輻射各個鄉鎮扶貧車間這個“面”發展的服裝加工產業發展格局。
目前已有3家服裝加工企業正式投產,運營周邊鄉鎮扶貧車間2家,免費培訓850人,穩定就業284人,每年生產紡織品100萬件,產值達3億元。
積極投身海原扶貧事業中的藍主保和許坤煌,掛職以來馬不停蹄,使出渾身解數,發揮人脈資源優勢,借助東部企業多、市場大和閩商企業分布廣的特點,調動各界力量參與海原脫貧攻堅,幫助扶貧企業聯系訂單、銷售產品。今年以來,在消費扶貧方面,中衛、海原馬鈴薯已在福建漳州銷售420噸,蘋果、大米、羊肉銷售9噸,茶點2萬余元,銷售額146.35萬元。
在藍主保和許坤煌的持續努力下,今年上半年,還將有卡立方智能卡加工制造、西平智能刺繡等服裝生產上下游企業入駐投產。將運營海原閩寧產業園一期4幢共2.2萬平方米的標準通用廠房以及4個扶貧車間,可吸納勞動力1400人以上。產業園區還吸引了福建企業銳爵服飾公司和閩原服裝制品有限公司簽訂協議意向運營13家扶貧車間從事服裝加工,將可吸納勞動力1000人以上。這些項目的投產,將為閩寧紡織產業鏈“朋友圈”的不斷做大注入新的動力,也必將為海原縣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攜手奔小康奠定堅實基礎。(寧夏日報記者 王文革 文/圖)